- 一朝而丧其严亲,而所以送葬之者,不哀不敬,则嫌于禽兽矣,君子耻之。 出自 《荀子·礼论》
- 当是时也,其义止,谁得行之? 出自 《荀子·礼论》
- 彼人之才性之相县也,岂若跛鳖之与六骥足哉? 出自 《荀子·修身(节选)》
- 天能生物,不能辨物也,地能载人,不能治人也;宇中万物生人之属,待圣人然后分也。 出自 《荀子·礼论》
- 礼者,人道之极也。 出自 《荀子·礼论》
- 天地合而万物生,阴阳接而变化起,性伪合而天下治。 出自 《荀子·礼论》
- 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 出自 《劝学》
- 三更灯火五更鸡,正是男儿读书时。 出自 《劝学》
- 彼君子者,固有为民父母之说焉。 出自 《荀子·礼论》
- 然则三年何也? 出自 《荀子·礼论》
- 故死之为道也,一而不可得再复也,臣之所以致重其君,子之所以致重其亲,于是尽矣。 出自 《荀子·礼论》
- 故说豫、娩泽,忧戚、萃恶,是吉凶忧愉之情发于颜色者也。 出自 《荀子·礼论》
- 两情者,人生固有端焉。 出自 《荀子·礼论》
- 由九月以下何也? 出自 《荀子·礼论》
- 伤良曰谗,害良曰贼。 出自 《荀子·修身(节选)》
- 是谓是、非谓非曰直。 出自 《荀子·修身(节选)》
- 天地以合,日月以明,四时以序,星辰以行,江河以流,万物以昌,好恶以节,喜怒以当,以为下则顺,以为上则明,万变不乱,贰之则丧也。 出自 《荀子·礼论》
- 故学者,固学为圣人也,非特学无方之民也。 出自 《荀子·礼论》
- 父能生之,不能养之;母能食之,不能教诲之;君者,已能食之矣,又善教诲之者也。 出自 《荀子·礼论》
- 故天者,高之极也;地者,下之极也;无穷者,广之极也;圣人者,人道之极也。 出自 《荀子·礼论》
- 故礼、上事天,下事地,尊先祖,而隆君师。 出自 《荀子·礼论》
- 齐衰、苴杖、居庐、食粥、席薪、枕块,是君子之所以为愅诡其所哀痛之文也。 出自 《荀子·礼论》
- 故有天下者事七世,有一国者事五世,有五乘之地者事三世,有三乘之地者事二世,持手而食者不得立宗庙,所以别积厚,积厚者流泽广,积薄者流泽狭也。 出自 《荀子·礼论》
- 得之则安,失之则危,情之至也。 出自 《荀子·礼论》
- 故变而饰,所以灭恶也;动而远,所以遂敬也;久而平,所以优生也。 出自 《荀子·礼论》
- 故其立文饰也,不至于窕冶;其立麤恶也,不至于瘠弃;其立声乐、恬愉也,不至于流淫、惰慢;其立哭泣、哀戚也,不至于隘慑伤生,是礼之中流也。 出自 《荀子·礼论》
- 丧礼者,以生者饰死者也,大象其生以送其死也。 出自 《荀子·礼论》
- 曰:君者、治辨之主也,文理之原也,情貌之尽也,相率而致隆之,不亦可乎? 出自 《荀子·礼论》
- 设亵衣,袭三称,缙绅而无钩带矣。 出自 《荀子·礼论》
- 故殡久不过七十日,速不损五十日。 出自 《荀子·礼论》
- 君子以倍叛之心接臧谷,犹且羞之,而况以事其所隆亲乎! 出自 《荀子·礼论》
- 祭,齐大羹而饱庶羞,贵本而亲用也。 出自 《荀子·礼论》
- 书其名,置于其重,则名不见而柩独明矣。 出自 《荀子·礼论》
- 文理情用相为内外表墨,并行而杂,是礼之中流也。 出自 《荀子·礼论》
- 郊止乎天子,而社止于诸侯,道及士大夫,所以别尊者事尊,卑者事卑,宜大者巨,宜小者小也。 出自 《荀子·礼论》
- 飨,尚玄尊而用酒醴,先黍稷而饭稻粱。 出自 《荀子·礼论》
- 曰:远者可以至矣,百求可以得矣,百事可以成矣;其忠至矣,其节大矣,其文备矣。 出自 《荀子·礼论》
- 故尊之尚玄酒也,俎之尚生鱼也,豆之先大羹也,一也。 出自 《荀子·礼论》
- 志意修则骄富贵,道义重则轻王公;内省而外物轻矣。 出自 《荀子·修身(节选)》
- 故君子隆师而亲友,以致恶其贼;好善无厌,受谏而能诫,虽欲无进,得乎哉? 出自 《荀子·修身(节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