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晴后步至四望亭下鱼池上遂自乾明寺前东冈上归二首·其二

高亭废已久,下有种鱼塘。
暮色千山入,春风百草香。
市桥人寂寂,古寺竹苍苍。
鹳鹤来何处,号鸣满夕阳。
收藏
复制
朗读

译文及注释

译文
四望亭已经荒废很久了,亭下有养鱼的池塘。
暮色笼罩了群山,春风吹过,夹杂着阵阵草香。
人渐渐散去,白天热闹的市桥变得非常寂静,古寺周围的竹木茂盛苍翠。
鹳鹤不知从哪里飞来,夕阳之下,凄厉的鸣叫声响彻了整个天空。

注释
四望亭:在今湖北黄冈。
种鱼塘:养鱼池。
鹳鹤:泛指鹤类。鹳,大型水禽,似鹤。
号:叫。

参考资料

  • 1、《人一生要读的古典诗词大全集》编委会编写.人一生要读的古典诗词大全集:中国华侨出版社,2010.10:437
  • 2、陈迩冬.苏轼诗选.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4(第二版):181-182
  • 3、王新霞著.历代律诗选评: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07:112
展开阅读全文

创作背景

  宋神宗元丰三年(公元1080年),苏轼因“乌台诗案”贬谪黄州团练副使。苏轼于元丰三年(公元1080年)二月一日到达黄州,这两首诗是这年春末所作。本诗是其中第二首。

参考资料

  • 1、曾枣庄 等.宋诗鉴赏辞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7:405-407
展开阅读全文

简析

  《雨晴后步至四望亭下鱼池上遂自乾明寺前东冈上归二首·其二》是一首五言律诗。诗的首联说一座曾经辉煌的高亭如今已废弃多时,其下却是一片生机勃勃的鱼塘;颔联将人带入一个宁静而美好的傍晚时分;颈联进一步强化了冷清的氛围;尾联以鹳鹤的号鸣作为结尾。这首诗含蕴丰富、不露不张,给人以冷落寂静的感觉,那不知来处的鹳鹤正是哀号无告的诗人贬官在这寂寞江城的生动写照。

展开阅读全文

苏轼,(1037年1月8日-1101年8月24日)字子瞻、和仲,号铁冠道人、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苏仙,汉族,眉州眉山(四川省眉山市)人,祖籍河北栾城,北宋著名文学家、书法家、画家,历史治水名人。与父苏洵、弟苏辙三人并称“三苏”。苏轼是北宋中期文坛领袖,在诗、词、散文、书、画等方面取得很高成就。文纵横恣肆;诗题材广阔,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开豪放一派,与辛弃疾同是豪放派代表,并称“苏辛”;散文著述宏富,豪放自如,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苏轼善书,“宋四家”之一;擅长文人画,尤擅墨竹、怪石、枯木等。与韩愈、柳宗元和欧阳修合称“千古文章四大家”。作品有《东坡七集》《东坡易传》《东坡乐府》《潇湘竹石图卷》《古木怪石图卷》等。 ► 324篇诗文► 23条名句